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课堂】以哲学之思,明人性之本——记《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堂讨论

时间:2020-11-20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识教学部人文艺术教研室的陈明波老师在教授“孟子:人禽之别”这一讲内容时,不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填鸭式地灌输,而是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陈老师放了两个简短的有关人性善恶的视频,以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快速进入到讨论的状态。接着,同学们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地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用纸记下;在讨论过程中,陈老师在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及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使讨论能够更顺畅地进行下去。讨论完毕,每组则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和论证。

讨论的结果分为四种,即“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以及“性善论”。赞同“性有善有恶论”的小组一般从一个人处于不同境遇下,展现了人性之两面入手,阐述了自己组的观点;赞同“性无善无恶论”的小组,则认为:人出生是一块白板,而后天的善恶是因环境的熏染而造成的,因此人性并无善恶;而赞同“性恶论”的小组则认为:人生来是有欲望的,而这些欲望导致了社会中的种种阴暗面,只是因为法律和道德,束缚人性之恶,否则众人都会尽可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罔顾他人,从而论证了人性之恶;而关于赞同“性善论”的各个小组,则只能从一些名言名句,如“人之初,性本善”入手,简单地阐述自己组的观点,并不能从理论上切中要点地进行论证。

最后,陈老师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以此为基础,开启了先秦有关人性争论的教学内容,并对同学生们论证不太理想的但又对中华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的性善论展开了论证:首先孟子把人和动物进行了区分,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而这四端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孟子还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例子来阐述了这种先天根植于人的本性,从而说明了人性之善,但这种性之善是一种潜在的因素,而非一种现实的因素,因此只有保存和扩充四端,才能成为君子;如果丢失四端,就会成为庶人;如果丢失四端而又不知找回,那就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人必须经过自我修养、学习圣人、反求本心、推扩本心、存其心养其性的过程,才能保护天赋的善端,防范恶的发生,最后成就仁义礼智的完美道德。

论证完性善论后,陈老师还剖析了性善论对中国文化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所以人人都有诚善之性;因为人人都有诚善之性,所以人人都有成就道德的基础。有了性善论,自暴自弃者才无可借口;有了性善论,人类才不致于沦为禽兽。之后,性善论成为儒学心性学说中的重要一支,对于形成中华民族乐好行善,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学们透过陈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原来大家之所以对性善论只能泛泛而谈,不能进行严密论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立论的根基,而孟子是在区别人禽的基础上才开始进行论证的,所以论证的开展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前提。同学们也明白了,只有进一步学习他人的智慧,才能提高自己思维的缜密性,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才能真正对一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到看法,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图/文:陈明波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