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通识教学部的罗磊老师邀请电影评论中心的陈霞老师,来到《科幻与想象力》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双师授课——“太空歌剧:《沙丘》”。这场课堂通过深刻的分析与互动,帮助学生理解了科幻电影《沙丘》的视听艺术和文化背景。

课程伊始,罗磊老师通过“什么是太空歌剧?”这一问题作为线索,引导同学们思考太空歌剧。随后他介绍了“太空歌剧”(Space Opera)的定义,并以《星河战队》《星球大战》等电影作为案例,讲解了太空歌剧的三个特征。他指出这类电影的核心是冒险故事,充满了战争与冲突的程式化情节。在这个部分,他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受日本武士片、美国早期西部片影响为例,解释了太空歌剧电影中常见的冒险、冲突场景。最后,他提到维伦纽瓦导演的《沙丘》继承了太空歌剧的核心要素,同时突破了传统框架,以复杂的叙事与宏大的场景重新定义了这一类型。

“《沙丘》的视听艺术和美学独特在哪里?导演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是如何?”以这两个问题作为开场,本次课堂的嘉宾陈霞老师开始引导同学们领会《沙丘》的魅力。她向同学们介绍了电影导演维伦纽瓦及其代表作品,并通过课堂互动阐释了维伦纽瓦的影像风格。通过运用张艺谋、维斯·安德森、希区柯克的电影图像,陈霞老师阐明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一种鉴赏角度。回到《沙丘》,陈霞老师运用大量图片,对比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指出《沙丘》的特色在于“极远景镜头的使用;对巨大沉默物体和宏大静态全景的影像崇拜。”

《沙丘》的视听效果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惧感,这是陈霞老师自陈的观影体验。罗老师随即以这一点作为本次双师课堂第三部分的线索,并以《沙丘2》中“角斗场”片段作为分析的对象,阐释《沙丘》的艺术中的法西斯美学特征。他以齐美尔对审美动机对称性的分析和本雅明的“政治审美化”的概念作为基础,对《沙丘2》中的建筑、战斗场景等做出阐释——即“法西斯主义艺术歌颂服从,赞扬盲目,美化死亡。”陈霞老师则以纳粹纪录片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作为范本,强调其场景、拍摄手法对后世电影的巨大影响。最后,罗磊老师以意大利未来主义者的画作和苏联前卫艺术作品作为对比,指出了政治审美化和艺术政治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次《科幻与想象力》的双师课堂,通过对《沙丘》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影像分析,深入到电影中对邪恶势力的法西斯美学特征的揭示,从而让同学们能够多角度思考与领会《沙丘》的艺术。同学们对本次双师课堂带来的全新体验表示受益颇多。
图文:罗磊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