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李晓伟,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铁路方面研究院某所,担任人工智能平台AI项目经理,主要负责人工智能平台、智算平台规划设计及专业大模型垂直应用生态开发。让我们一同探寻他从财管领域跨越至 AI 世界的精彩历程。

一、通识启智:多元思维赋能职场
进入AI的世界绝对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远景的四年带给我最好的答案。如果说AI模型需要通过数据集做增量训练可以使回答更“智能”,那么远景的“通识课程”学到的知识就是构建我多元思维方式的“源数据”。
通识课程的跨学科学习,让我在思考与处理复杂问题时,不会把全部精力聚焦在问题本身,而是“多元化思考”。例如我在刚工作时曾负责优化一款AI分诊系统的“症状-疾病”匹配逻辑,初期系统因依赖纯医学知识库,常因患者描述模糊(如“肚子疼”对应数十种病因)导致误诊率高。后来,我结合通识课程中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分析患者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学调研方法(研究不同人群就医决策模式),提出“动态追问+风险分层”的解决方案:通过NLP算法识别用户描述的模糊性,触发主动追问(如疼痛位置、持续时间),并基于患者的年龄、病史等社会属性,结合医学指南中的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分诊优先级。例如,针对老年用户主诉“胸痛”,系统会优先关联心血管疾病而非胃食管反流,同时用非专业话术(如“这种疼像压了块石头吗?”)降低用户理解门槛,从而提高分诊的准确性。
大学社团工作经历也为我职业方向的选择添砖加瓦。大一下学期时加入远景学院的“移通创行”社团,参与了“创行中国社会创新大赛”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康宁中国”品牌推广策划专案项目等实践项目。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提前体验了职场中的协作与挑战,更从实战中锤炼了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二、连接之力:铸就职业发展通途
用一个词概括我的大学:连接者。我的大学四年是一个不断“连接”的过程——连接知识与场景、连接个体与团队、连接理想与现实,而这些“连接”的能力,至今仍在驱动我的职业成长。“连接者”不仅是总结,更是一种持续的态度:在复杂系统中寻找关键节点,将碎片转化为整体。这种能力让我不断突破“技术可行”与“用户认可”之间的鸿沟。远景学院的老师们也是我成长路上的“连接者”,填补了校园与职场间的空白。

在我大学期间,一系列科技企业参访活动,辅导员带领我们深入现代化企业内部,近距离观察企业的实际运转情况,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使我们对产业的真实面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为关键的是李军老师搭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与资源的校友会生态,让我在面临职业挑战时能够迅速找到可靠的帮助和支持。2023年12月,我所负责的AI平台因纳入的节点机器质量参差不齐而陷入服务调度困境,正值李老师到北京出差,组织了北京片区远景校友聚会,让我有幸结识了在百度工作的霍之锐学弟。霍学弟慷慨地分享了他在百度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他提出的“动态调度算法”,为我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启示,从而使我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这一技术难题。

李梦瑶老师作为我在远景学院社会学通识课程与创新社团的双重导师,她给予了我无尽的启迪与指导。指导我们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并巧妙地将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融入实践之中。此外,她还时常带领我们剖析“创新案例”,诸如重庆涪陵丘陵地区利用“运输滑道”助力年迈居民便捷收获榨菜。
因此,在远景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掌握了将学术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创新点,以更加人性化、高效的方式服务于社会。这段宝贵的经历,无疑为我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发了我持续探索社会创新、贡献社会价值的热情与决心。
三、跨界跃迁四部曲:从账本迈向代码
“专业不对口”最开始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财务管理到AI方向跨度还是挺大的。我将通过以下四点归纳自己毕业后职业转变过程。
狭路相逢勇者胜。准确来说,我是从财务方向到互联网产品经理再到AI项目经理的。随着对自身专业不断学习了解,发现财务管理是一个相对传统的领域,根据具体岗位需要分为会计、出纳、财务。此外,电算化会计的普及、业财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线上电子支付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和出纳岗位价值被严重削弱。经过综合考虑后发现,以当时条件及能力只能进入企业从事以上岗位工作,短时间内不足以进入投行或咨询机构。相反,互联网及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虽然给专业方面工作带来冲击,可对于自己来看,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因此,与其工作几年被动等着变革,不如积极学习新技术,进入新行业,实现个人优势的快速积累。

先入门,再发展。2021年春节期间,因冬季疫情高发,自己在家通过网上调研,不断了解目前市场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需求岗位、对应能力要求。根据以上逻辑,认真评估自身的能力及兴趣。经过调研和评估自身能力后,选择了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并根据该岗位要求,认真修改简历,针对性投递实习简历,最终获得搜狐的产品经理实习offer,进入搜狐焦点的产品技术平台实习。虽然入职前已经被明确告知,该岗位没有转正HC(名额),但还是坚持要试一下。
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学习了互联网公司工作模式,各个岗位分工协作并且在不断完成小任务(俗称“打杂”)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能力。例如,产品设计稿从刚开始自己看不明白到“布局清晰”,产品交互逻辑从“非人性考量”到“友好交互”等等。半年时间内通过自己看专业书、看B站技术博主视频和同事及同行业沟通学习,自己动手实践及归纳笔记,增加了行业知识储备、产品基本功打得很扎实;自学编程,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原理到产品应用开发设计及产品运营的全流程技能,从而增强了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22年2月谷歌(Google)旗下的 DeepMind 公司推出了 AlphaCode大规模生成编程代码的系统。得知该消息后,我逐渐意识到AI时代到来。2022年3月春季招聘期间得知现在工作的单位有空缺,需要招聘AI产品经理,便积极投递简历了。因之前自己接触过基于机器学习框架的rasa智能问答,有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经验及产品功扎实,经过五轮面试后,成功进入。 现目前作为人工智能平台AI项目经理,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知名高校技术人员,在我的带领下不断攀登AI世界的新高峰。
致学弟学妹
要“针对性学习”。通过目标倒推行动,提前了解目标行业及目标行业头部公司及目标岗位技能需求,并针对性学习相关技能及修改简历。其次,大学期间可以积极参加目标行业公司实习,不一定非得去头部公司实习,切忌好高骛远,先入门,再发展。
要“摆正心态”。正视“专业壁垒”不等于“能力壁垒”,相较于科班就业,跨专业发展短时间内,专业知识或技能可能存在差距导致自信心受挫,切不可随意放弃。在刚进入行业阶段,可以提前列好学习清单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学习任务分类量化,按照进度持续推进。
不要“等”和“靠”。“等”是等待外部指令的被动姿态,比如期待领导像老师一样布置明确作业,却忽略了业务中真正重要但无人定义的问题;“靠”是过度依赖他人托底的惰性,比如遇到卡点立刻求助同事,却不先穷尽自身解决方案。初入职场时,我曾因“等任务”和“靠指导”踩过坑——实习第一天安静地等领导派活,结果被提醒“公司不是教室,你要自己找题解题”。这教会我:职场需要“猎人思维”——主动嗅探问题、预判需求,把“我能贡献什么”置于“我该完成什么”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