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春意盎然。3月19日-23日,重庆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李洁带领40余名骨干教师齐聚三亚天涯蓝海度假酒店,开启了以“智启匠心·创育未来”为主题的教师发展研修活动。本次培训特邀三峡大学程杉教授和福建农林大学刘学莘教授开展讲座,此次培训聚焦学院“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建设目标,旨在通过系统性赋能,推动智能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师资队伍能力升级,探索新时代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路径。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环节,通过“素质培训·智心启航”“专家导航·智识培育”“围炉夜话·智意盎然”“砺思磨智·匠心育才”四大模块展开。此次研修既是一次理念的淬炼升华,更是一次行动的蓄势启航。

素质培训·智心启航
3月20日上午9点,参训老师们在酒店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开展“素质培训·智心启航”的破冰活动。活动伊始,智能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李洁表示,教师团队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核心引擎,本次素质培训既是凝聚共识的起点,更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契机,期待通过实践互动促进跨领域协作,助力各位老师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视野上实现双维度突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后,老师们分为四个小组,陆续开展“投壶”“毽子井字棋”“气球狼人杀”“多人毛笔字”等素质培训项目。本次活动中,老师们通过轻松有趣的任务增进情谊,沟通更顺畅了。大家各展所长、默契配合,为集体荣誉齐心协力,团队凝聚力在活动中悄然提升,简单质朴的互动里流淌着温暖人心的协作力量。

专家导航·智识培育
3月21日上午8点30分,培训会正式开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杨佳义老师对会务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感谢刘学莘教授来到三亚指导智慧课程建设和以赛促教相关工作。杨老师强调智慧课程建设和教学比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引擎,指出智能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智能+教育”改革,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等举措,打造高效互动的新型课堂。

3月21日上午8:35,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刘学莘教授为老师们开展“智慧课程建设-技术赋能与教育变革”专题讲座。刘学莘教授剖析从数字化工具普及到教育数学化转型路径,强调智慧教育需科学化、个性化,借知识图谱融合教学资源与思政元素。通过自身获奖案例,展示数智技术赋能学情分析矩阵。在讲座中,刘教授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介绍智慧课程建设的资源准备、课程制作、AI赋能环节,聚焦知识图谱和AI在智慧课堂的应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讲座还引入DeepSeek等AI工具,展示如何赋能教学,演示其用于知识图谱构建等操作。

下午14:00,刘学莘教授在“以赛赋能-高校教学比赛的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专题报告中,系统阐释了教学竞赛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他以自身从教的经历为脉络,通过“家具的接合方式”这一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案例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生动展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实践逻辑。

报告结束时,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老师们对智慧课程建设和高校教学比赛的教学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纷纷表示,刘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他们今后的智慧课程建设、教学比赛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3月22日上午8:30,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杉为参培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智创未来——“双碳”战略下电气工程人才的核心素养重构”的专题讲座。程杉教授是IEEE PES智能电网与人工智能分委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汽车充换电专委会委员,长期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评审专家。同时,他主持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比赛奖等。讲座中,他系统阐述了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深入解读了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中的新能源政策导向、产业布局以及我国发电技术的创新突破。整场讲座既有对能源变革趋势的宏观把握,又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微观路径设计,为电气工程专业建设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实践指向,为参培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下午14:00,程杉教授以“以学生为中心—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与教学创新”为题展开分享,深入剖析当前电气工程教育面临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双重挑战。程教授结合产教融合、项目驱动等多元培养模式,重点介绍了“校-企-家”创新协同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导师进课堂、产学研项目孵化等举措,构建起“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在教学实践层面,程教授详细解读了“一体化三互动四共进”的教学模式,以真实工程案例贯穿理论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虚拟仿真平台应用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其提出的“问题导向式项目设计”、“分层递进式实践体系”等创新方案,为电气专业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框架,特别是“四共进”评价机制有效破解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引发在场教师对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度思考与热烈讨论。

围炉夜话·智意盎然
3月21日下午17:00,刘学莘教授与四十余位教师围坐炉畔,以“炉火映初心—思政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为题展开深度对话。炉火摇曳的光影中,话题从思政课堂的情感共鸣切入,逐步延伸至价值引领的路径创新。刘教授结合数十年一线教学经验,强调思政教育需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灵,既要构建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更要注重在日常互动中捕捉教育契机。当谈及青年理想信念培育时,他以“煨汤”作喻:猛火煮沸只是开始,真正的滋味需要文火慢煨,这恰如价值观塑造需要持续的情感浸润与实践淬炼。

教师们纷纷分享教学困惑,刘教授以“拨火添柴”的姿态,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析代际认知差异,用传播学规律重构话语体系,将理论养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图谱。炉火的微光映照着教育者赤诚的初心,那些关于价值传承、情感共鸣、实践育人的思考,如同余烬中的火星,在春夜湿润的空气里蓄势待发,等待着照亮更多年轻学子的成长之路。

3月22日下午17:00,程杉教授与学院教师们展开“炉火映匠心—电气人才的成长之路”主题围炉夜话。暖黄的灯光下,四十余位老师围坐成圈,手捧热茶畅谈育人真谛。活动聚焦新时代电气工程教育转型,既有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体系重构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教师们结合“创新实验室”建设案例,分享了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鲜活经验;程教授则就“重实践、强交叉、促创新”的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展开论述。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平衡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等痛点,程杉教授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展示了“问题驱动式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强调要通过“真问题、真场景、真解决”锤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砺思磨智·匠心育才
3月22日晚上7:00,四个小组针对本次培训所学所思所感展开讨论及汇报。第一小组的张超宇老师分享了学习“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战略感悟,他认为这一战略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强调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小组王玲老师则分享了他的教学比赛的成长之路,王玲老师以赛促教展风采,细述了备赛历程中反思与突破,其成长故事点燃教师团队精进热情。第三小组谭静文老师则探讨了数智融合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与思政融合,聚焦数智融合趋势,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融合新路径,以科技赋能教学,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第四小组廖天应老师以自身指导学科竞赛经历为引,强调以赛促学需注重实战化训练与团队协作融合,通过精准剖析赛事规律、模拟实战场景,助力学生学科竞赛能力跃升。通过交流分享,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凝聚了智慧与力量。

凝心共筑梦·笃行启新程
当培训的帷幕缓缓落下,智能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李洁为这段成长之旅作总结发言。她回顾,从初遇时消融薄冰的素质培训,到学术泰斗智慧引领的思维盛宴,再到围炉夜话迸发的思想星火,这场精神盛宴既铸就了师者双翼,更熔炼出团队同心圆。展望未来征途,她寄望同仁们以知行合一的赤诚,将理论火种播撒于育人热土,用改革犁铧深耕教育沃野,让创新星火点亮特色发展之路,在创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的壮阔征程中,携手书写属于教育者的星辰大海。

结语
在各位专家和智能工程学院教师的齐心协力下,以“智启匠心·创育未来”为主题的教师研修活动圆满落幕。聚焦数智融合背景下教育变革,教师们通过专家引领与同伴研讨,创新探索教学模式,碰撞出教育理念新火花。培训突破传统理论灌输,强化实践技能转化,引导教师们将智慧课堂、数据驱动等前沿理念落地为教学创新实践。在思维碰撞的愉悦氛围中,教师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个体专业能力实现跃升,为构建数智化教育新生态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撰稿:徐成文
摄图:王柳月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