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4点,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团队负责人齐聚云端,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三进”课程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是继外国语学院11月9日组织“支持院校特色实践的外语教学与科研资源”线上专题培训后的进一步工作推进,对于压实英语专业各课程“三进”工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学院资深教授席仲恩、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卢镜囡、公共外语教研室主任张旭宁、英语专业各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议伊始,卢镜囡老师从专业建设、课程群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高度,强调了“三进”工作对于推动英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她结合市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建设经验指出:要以参评院级、校级、市级精品课、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契机,以评促建,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教学大纲、课件、教案、教材、评价等方面发力,不断筑牢课程思政全局意识,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探索课程思政的多元化形式。卢老师还就思政内涵解读、思政文本拓展、教学环节疏通、时事引入、跨文化比较、中西文明互鉴等问题与大家深入交换意见。她特别指出需要具有学科共性的课程负责人通力合作,探索课程共建机制,如可以分别整合《信息产业大咖传记阅读》《商务英语》《信息科技英语》等三门课程,以及《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两门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此推动优质课程群建设,探索建设虚拟教研室,将专业整体课程思政工作向纵深推进。

《英语语法》、《论文写作》课程负责人席仲恩教授从中国文化输出背景下的民族自信培养、批判与思辨思维塑造的独特视角,围绕内容提质与方法创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深入剖析了精选思政文本、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模块化无缝融合等核心问题。

《高级英语(2)》课程负责人杨加伟认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五大重点”展开,即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为五个重点方向开展课程思政。他还结合重庆市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和教案编写经验,探讨专业素质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路径。
《高级英语视听说》负责人税青从教材建设、主题拓展与思政评价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效度问题。他特别指出,要结合时代主题和国家宏观政策方针,深入挖掘教材延伸话题,同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的自发性情感认同为思政评价的落脚点,在教师即时性点评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炼、升华思政主题,切实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负责人陈华艳就课程思政融合方式,特别是如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跨学科融合进行了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万江认为,“三进”工作要避免专业与思政“两张皮”,需要逐步梳理大纲和教案中的思政融合点,在翻译技巧教学、师生合作评价中探索、优化思政融合方式,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信息产业大咖传记阅读》课程负责人魏铃、牟娜基于课程实践报告类型,深刻分析了特色实践课程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思辨意识、学校特色与产业需求、跨文化对比等思政元素,培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获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重庆赛区视听说组二等奖的《英语听力(1)》课程负责人何力认为,课程建设需要团队成员心心相印、精诚合作、摆正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做到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做到无声胜有声。《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负责人郭唯焱就中西文化对比、文明互鉴意识在文化类课程中的深入融合发表了独特观点。

会议在近两个小时的思维碰撞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播下了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三进”工作的火种。大家一致认为,“三进”工作需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课程特色,把握“角度”、“深度”、“温度”三个向度,打通价值观引领的理念、原则、路径、方法、内容、评价等六大环节,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向同时发力,以“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为终极目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才能最终达到“精准滴灌”的育人效果。
此次会议将有力推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筑牢思政防线,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外语人才提供长效保障机制。
图文:杨加伟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公共外语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