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书院风采 > 正文

1847期|书院印象:书院围炉夜话·合川校区第三十三期——人工智能,AI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4-11-25 浏览量: 编辑:蒋东廷

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响应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行业发展现状顺应时代浪潮规划自身发展前景11月20日重庆移通学新商科教学部和鱼城书院共同承办书院围炉夜话合川校区第三十三期活动于天空书院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店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美国西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在职博士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李艳女士作为主讲嘉宾与新商科教学部副主任义红老师围绕人工智能题,聚焦科技前沿直击就业痛点,同学们启发就业规划新思路

科技前沿,智能与共

活动伊始,李主任询问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接触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现场同学纷纷表示经常使用,李总对于大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态度表示十分赞赏。随后李总带领现场师生回顾了人工智能近60年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享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浪潮,分别通过早期人工智能正式诞生标志、神经网络算法、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事件为大家细致讲解人工智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李总感叹当前人工智能的全球格局虽然呈等级化,但中国已经处于领头梯队,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从人类社会文化方面来看,开发者设计人工智能的时候会在社会道德和价值判断方面融入自己的思维偏向,难以做到绝对公正,在这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

察势者智,驱势者赢

随后,李主任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李总探讨高频率地使用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学生自身脑力发展,并询问科学使用人工智能软件的方法。李总首先分享了自己使用智能软件绘画的经历,告诉大家人工智能和人脑一样需要通过训练来不断完善。在记忆方面,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储存量具有绝对优势。她强调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于模拟人的思维、意识、情绪和学习能力认为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提高效率的服务工具,不能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让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过度依赖。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社会化运用时李总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对于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具体表现在:打破空间局限性、增强自主选择性、提升资源灵活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只有能够认真分析局势、高效利用资源、尽早自我规划,才能真正驾驭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李总就人才供需方面与大家展开讨论认为在硬件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算法、产品场景应用等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行业都可以百花齐放。

智能赋能,跨界协同

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李主任表示担忧未来文科人才就业问题。李总分享了她对于教育背后的逻辑和理解,认为教育应当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社会技术的爆发性增长导致教育水平有所偏移,当前理科生的供不应求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刚需,这种时候可以依托国家政策来引导平衡。纵观历史,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军事行业,没有一个行业大家的成长成才可以脱离人文,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要与人类思维逐步靠近,无人性,不智能。未来人工智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代,文理并行,尽在其中。

对于李总的解答,现场师生茅塞顿开,均表示我们不能只认识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更要认清我们利用这些电子和智能产品的最终关注点,可能并非其中的技术,而是通过技术传达出来的情感满足和情绪寄托。

无论是什么行业,李总提出都应该加强基础知识,注重专业素养提升,通过实习和实践积累相关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培养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智在当下,未来已来

在两位师长进行分享之后,同学们纷纷发散思维,踊跃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和思考有同学结合热门科幻电影提出未来是否真的可能实现如钢铁侠一样的人机高度一体化,李总表示当前在医疗行业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器官应用实例,并且国内外也在持续探索多样的人类器官和功能研究,相信未来有一天一定能够实现高水平的人机一体化。

对于学生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李总认为随着技术的提升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国家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必定会更加重视,也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防范手段。当有同学提出人工智能发展是否会帮助捏造不在场证明从而提高犯罪率?”这一问题李总首先感叹:“重庆移通学院的学生真的很棒,思维非常活跃,相信这和你们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息息相关,你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随后分析,在犯罪领域的执法者会利用技术和大数据去推理案件逻辑,最终回归到事实层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AI技术再怎么精进,我们都应该回归现实的逻辑推论,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本期围炉夜话在如潮的掌声和满满的收获之中落下了帷幕,但我们仍需要思考,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责任,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惠及每一个人。我们相信,通过跨学科合作、政策普及和公众教育,我们可以共同塑造一个更加智能、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以创新的精神把握机遇,共同开创一个更加智能、和谐、可持续的未来。

撰稿:李仲璐、何越、陈迪

拍摄:高聆玲代仙、蔡知汶

供稿:新商科教学部、鱼城书院联合供稿

书院部转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