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发布《奥林匹克AI议程》,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已展现出无限可能。为拓宽学生视野,探索未来人类将如何在AI技术的帮助下探索极限,迎接体育领域的全新篇章,由教务处、书院部主办,竞技体育中心、鱼城书院承办的合川校区第三十四期书院围炉夜话于11月27日在天空书院揽江厅·师生交流室顺利开展。


本次围炉夜话聚焦人工智能与竞技体育深度交织下的变革与展望,邀请成都体育学院三级教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艺术院武学研究室主任——陈振勇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和我校竞技体育中心体育教学部陈天青主任共同畅聊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创新运用。
活动伊始,陈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未来体育领域的发展为话题,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与学生进行分享,他指出人工智能与体育的碰撞在未来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以“虚拟数字人”、“教学数据分析”、“虚拟教学空间”等方式大量应用于体育教学领域。陈主任则提出,AI在未来有很多可以替代人类的活动,尤其是在资料识记和理论教学方面。陈教授表示当前的AI已明显有干预人类行为的趋势,在未来的时代,人更愿意躲到虚拟空间背后进行交流,这使人类实际的面对面互动急速减少。

陈教授认为,进入人机时代以后,体育或许将逐渐“退出”人的身体,未来的意识研究、意识活动将成为体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不仅仅是身体运动叫体育,意识作为人的整体的一部分,仍然是体育的范畴。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陈主任结合AI与意识的发展问题与陈教授探讨其中的机遇与挑战。陈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进一步加剧了对自主意识的开发,一旦AI资质机制成熟,它可能会有合法的身份证,和人类具有同等身份的地位。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只要有人的参与,就一定存在主观性和不公平性,AI的运用可以极大程度避免人的主观干扰,在多个领域都从整体上推动人类的发展,与体育的结合无疑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陈教授还提出了一系列对于未来时代的设想,引发在场师生对于AI与体育的进一步探讨。现场同学提问:“用意识控制机器人进行体育比赛,会不会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陈教授认为未来科技会越来越先进,未来的体育世界可能是虚拟的世界,我们对身体的依赖将越来越少,对意识的依赖则越来越强。人的体感都来自于神经传导,AI技术如果能提供同样的体感,届时真运动和假运动的争论就不再重要了。陈教授同时也强调,AI技术的加入不是代替操控而是提升优化,这并不会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对AI的态度是积极的,希望运用AI技术更好地推动体育发展。


对于传统运动的未来形势,有同学提问陈教授:“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武术应如何发展?”陈教授表示自己习武40余年,认为传统武术应得到数字化保护并重新建构,顺应时代发展和文明趋向,把传统武术拉向文明化高位。陈教授告诉大家,人类文明必然是往上走的,未来体力和武力相关的行业可能会逐渐退出舞台,更多的是靠意识和创意来制造财富。随后,陈主任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经验,为大家详细讲解了AI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从数据统计、训练方式、对练机器等方面分享人工智能如何规范动作、提高训练效率。


在学历提升方面,陈主任邀请陈教授为现场同学分享考学建议,陈教授根据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历,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求学目的,人类社会是靠思想来推动整体发展,而并非一纸单薄的学历证书。“我们的新时代是生命觉醒的时代,一定要清楚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个很重要。”陈教授诚挚地寄语现场同学,希望移通学子都能在书院制的浸润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本期书院围炉夜话通过与两位师长探讨人工智能与竞技体育的跨界融合,我们跳出个体认知局限,从更加高维的角度思考人类身体素质和思维意识的发展关系与转化趋势,解锁运动员更深层次的战术潜能与心理韧性。共同期待竞技体育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突破人体局限,重塑体育赛事的全新格局。

拍摄:吕晨曦、邓敏
供稿:竞技体育中心、鱼城书院联合供稿
书院部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