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研】让通识融入生活,走进心灵——记集团通识教育顾问梁中和教授来校指导通识教育工作

时间:2021-12-14 浏览量: 编辑:喻洁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通识教育质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识教学部邀请集团通识教育顾问、四川大学梁中和教授再次来校进行交流指导。12月6日至8日,梁中和教授先后在合川校区和綦江校区与教师们就通识各类课程的建设、教学现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与指导,在肯定既有成果的同时,更为通识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提升的方向。

激发好奇,融入生活

12月6日上午,梁中和教授与人文教研室哲学团队教师在鱼城书院头脑风暴会议室展开座谈。徐亚兰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时间简史》课程大纲、专题设计和其中涉及的哲理思考。梁老师建议,内容上每一讲以一个原理为线索,可结合动漫、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等,保证趣味性与科学性,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

罗磊老师谈到,当《西方哲学史(罗素)》课程讲到笛卡尔、休谟、康德时,学生的兴趣有所降低。梁中和教授表示,对中世纪以前的哲学可按照哲学史的时间线索来安排,而中世纪以后的哲学可以认识论、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专题的形式展开,每一专题凝练为一个具体要点,结合思想实验以点带面地引出问题和呈现解决问题的路径。

就《正义论》课程,罗磊老师介绍了目前设计新专题、提高跨学科性的课程建设方向,梁老师认为还可以时下有争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呼应热点问题,并将之融入生活,对学生当下切身相关的问题进行回应。


提升魅力,拉近距离

12月6日下午,梁中和教授与科学教研室教师展开了交流与指导。

黄延果老师就《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大纲修订方案发问。梁中和教授建议,大纲按专题设计;备课可多参考国外教材或相似课程,互动方式上可增加行为实验和问卷调查。

陈春彦老师也提出了《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程所面临的内容删减与学生的收获与反馈方面的问题。梁中和教授表示:当以“生命和技术的和解与促进”这一主题作为内容设置原则,适当删减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具有实践意义的话题,灵活增加教学环节。

杨倩老师提问:在学习《弗洛伊德与荣格、阿德勒》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身问题,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正向的思考?梁中和教授认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借助课程的实效性、趣味性以及教师个人感染力拉进师生距离,同时,善用鼓励式、谈话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促进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由情入理,共情育人

12月7日上午,梁中和教授在李娇、邓露露、张娴雅等老师的陪同下,走进《音乐剧》《古典音乐入门》《正义论》《世界三大文明》等课堂听课,实地感受了通识课程的教学情况,并在课下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交流。下午,他与历史与艺术教研室教师在鱼城书院头脑风暴会议室针对上午的听课情况给予了细致反馈。

梁中和教授就《古典音乐入门》《音乐剧》《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世界三大文明》等课程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应以主题呈现教学内容,列举具体事例以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情选择能激发共情的人、事、物,由情入理,以点带面,突出主题。第二,应将教学重点凸显在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或者内容上。第三,通识课程应该是最不功利的,离人最近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展现出对学生真心的在乎。

对于两门音乐类课程,梁中和教授指出“应该减少知识性提问,增加情感评价,让学生把意见说出来”,应围绕了解作品类型、激发兴趣并达至共情、建立自己的审美观点这三点来开展教学。增加“听”的内容,减少“历史”的内容。

对于历史类课程,梁中和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可结合时事热点,日常事例。”原著内容可具体化到片段展示。没有选定教材的课程,应至少提供部分讲义。

通过本次交流与学习,各课程组的困惑在梁教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得到了有效解答,教师们收获了课程设计思路、多元灵活的引导方式,为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扫清了障碍。




撰稿:张娴雅、沈敬容、史崇文、邵晓蓓

摄图:李璐琳、沈敬容、史崇文、周密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