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随谈】化偏见冲突为对话交流——历史学视域下的通识教育

时间:2020-10-23 浏览量: 编辑:程靖媛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与富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亨廷顿的目的并不是在鼓动各个文明之间对抗,而是期望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危险性的注意,并促进文明的对话与交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文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强大文明基因,使得中国人民坚定了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抱着文明的、种族的、意识形态的偏见,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置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而是肆意的歪曲和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究其本源,是这些人固守着文明的傲慢,拒绝去平等地看待除西方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因此,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与幻觉之中,所作所为必然充满偏狭与愚蠢。

在开学的第一周,有学生问我:“老师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欧洲历史呢”。我反问道,作为中国人,你因什么而感到自豪?在我的引导下,他说出了这样几点。一是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二是唐诗宋词,三是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共和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回答道:“你之所以自豪,是因为你通过历史、文学各种方式去认识了中华文明,了解到它的伟大。同理这个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人们,也和你一样热爱着自己的文化,传颂着轴心时代先贤们的精神遗产。但是,如果每一个文明的人都只学习自己的文化,而认为其他文明的人都是鄙陋的、浅薄的、野蛮的,我们这个世界就会陷入因“傲慢和偏见”而导致的文明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今日,虽然有各种保守主义和反全球化的逆流,但是人类文明彼此交融的潮流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

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当好文明交流的桥梁,把讲台化为中国与欧洲(或其他文明)交流与沟通的舞台。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瑕,过去的历史既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也有着痛苦的徘徊和不能触碰的阴暗,只有汲取历史教训与经验,才能够行稳致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绝不能中断对于其他文明的学习与了解。文明因交流和借鉴而繁荣,在历史上开放的大唐,阿巴斯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古代希腊与罗马,都是因为开放和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科技与文化成就。至于封闭保守,或因地理隔绝造成的信息孤岛只会带来文明的衰退甚至于消亡,这就是为什么与世隔绝的印加帝国,在面对并非十分强大的西班牙王国时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成为了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们渐入佳境,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之中,可以看到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在思考文明的差异,开始意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优缺点,思想渐渐变得开阔,既不崇洋媚外,也不自大偏激。虽然,学生们的语言仍显稚嫩,但迈出这一步,就是难能可贵的。

不久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潘岳书记在《人民日报》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为其即将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作序,在文中潘岳书记指出:“东方和西方,都站在自己的历史遗产上,谁都不可能推倒重来。但我们依然可以商量着来”。这正是当代中国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通过文明对话解决人类问题的积极表态。

人类历史终究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文明的交流与对话,自然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学生将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会影响他们的家人、朋友、同事,这也许就是作为一个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和坚持的意义之所在吧。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