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云端授课新模式,朋辈互助共进步——《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线上教学案例

时间:2020-04-20 浏览量: 编辑:唐梦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使得新学期无法以常规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全国上下“战疫”期间,我校教师纷纷将教学的场地从教室转移到了网络,在网络教学“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在带给同学们全新的教学体验的同时,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校通识课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线上教学有效、有序地开展保驾护航。

虽然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同学们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但老师无法时时把控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进度和效果等问题。为了及时把控同学们课前预习以及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这门课上,我校通识教学部教师邢静雯将培养学生深度阅读、有效表达、团结协作、撰写报告等能力融为一体,作为其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以讨论小组为单位,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深化小组讨论,强化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反馈,深掘教学质量;重塑教学节奏,牢抓教学效果。让哲学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头脑风暴”课堂。

(邢静雯老师在家进行线上授课)

深化小组讨论,强化师生互动

邢静雯老师介绍到,根据课程情况她会发布相应的课程阅读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指定的阅读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形成文字报告,以此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现有的qq和超星学习通app等网络教学工具,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并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时时批复。

注重学生反馈,深掘教学质量

每一份小组作业邢静雯老师都会仔细阅读并进行批注,并要求讨论小组进行二次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邢静雯老师介绍到,在与小组长和部分同学的沟通中,她发现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参与热情普遍较高并且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每一次批改学生的作业都能给她带来很大的惊喜,感受到学生的进步。

重塑教学节奏,牢抓教学效果

通识课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与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被动的学习知识点并不能很好的达到通识课的教学目标,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讨论和撰写报告,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线上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达到与线下教学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师生课上及课下互动活跃)

以下选登部分学生作业以及邢老师的批语:

2019级财务管理14班:龚雪、罗丽莎、詹小苏、龚冰霞、孙丹、何娟:

(篇幅限制,部分略)

“谏”即劝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孝也。”父母亦有犯错之时,我们应该劝谏,即“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其不听从也不要去抱怨埋怨,即“谏之,不从,且不怨。” 《论语》中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的正是如此。忠言逆耳,做子女的应当徐徐图之,而不是弃之不理,俟其欣悦,则又谏焉,是父母从错误道路上回返,避免被言论指责,亦是孝。

再便是守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邢老师批阅:此处原文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把礼乐与“仁”放在一起理解。即,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仁是礼乐的内在依据。)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有孝,才能仁,人不仁,人便无孝,就没有了礼(批阅:为什么人不仁则无孝?为什么人无孝便没有了礼?三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联?没有阐释清楚。)。守礼便是孝顺的延伸。孝父母亦要守礼。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服侍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埋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现在虽然不像古代那样行所为的“五服”,但守礼,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制度。事父母守礼,视为孝。

最后便是继志,即传承。继父辈之志,是为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经》中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承上辈的志向,延续至后代,是为孝。继志,是孝的最终层次,因为传承,才让我们能延续至今,才让我们能有如此璀璨的文化和思想。继志可谓孝之终。

邢老师批语:

读书报告写得很好,你们在读书报告中提到的很正确,孝并不是指一味地顺从父母而是应该尊敬父母。一味地顺从父母叫愚孝并没有真正把握儒家“孝”的思想。

关于“劝谏”,儒家思想认为父母如果行事有悖天道,有违礼仪,那么这种情况作为儿女就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劝说,因为一味地顺从父母非礼的要求最终损害了父母的德性,由此可见,这不是真正的孝。

而行“孝”也需要一个标准,即你们所提到的“无违”。这里的“违”并不是指不违背父母,而是不违背“礼”的方式去行孝,就如同你们提到的以“礼”的方式去划定与父母相处的界限,这就为孝道制定了一个可行的标准。

你们谈到的“继志”,所谓的“志”是一种有生命里的大道,并不仅仅是指父母的志向与想法,应该延伸为对大道的传承。

2019级财务管理12班:刘一苗,欧艳玲,牟红,陈映雯,唐宇茜

提问:我们如今的社会对于传统的礼节减少了不少,也没有引起社会动乱,人民素质也提高了,那些失去的礼是否对现在的我们有影响?

邢老师批语:

给你们讲一个《论语》中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以前的人用棉麻来编织礼貌,这是符合周礼的,现在的人用丝来编织,与比麻编的东西相比,丝编的帽子更简单,所以大多数的人都用丝来代替棉麻的帽子。这样做其实是不符合周礼的,但大家都这么做,孔子也并不反对,就从众了。以前拜见君主是要叩两次头的,在堂外面叩一次,进到了殿堂里面,看到君主还要再叩一次。大多数人认为你在外面叩没叩头君主都不知道,何必费这个事,你当着君主的面叩一下不就行了吗?大多数人都只叩堂上这个头。但孔子却不赞同,认为这样做显得对君主傲慢,所以虽然大家都这么做,但孔子还是坚持叩两次头。

为什么都是不符合古礼,用丝代替麻编的帽子孔子认为无所谓,但改变对君主叩头的方式孔子就不从众了呢?如果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你们就会发现,用什么样的材质去做一个帽子并不是孔子关注的东西,孔子关注的是每个人内心对于礼的遵守。把流于表面的形式内化成人的行为和思想,这才是真正的教化。

回到你们的问题,我们现在对父母不一定是要每日晨昏定省的问安,但孝敬父母的那份心思却不能因为这些形式的疏忽而减少,这才是孔子所看重的东西。所以你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的,我们少了些礼节就理解为礼这个东西已经对我们来说不重要了,我们抛弃了繁文缛节却保留了“礼”的核心精神。试想一下,你认为一个人的素质高,不也是因为这个人守“礼”吗?评价的标准难道不还是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那些“礼”吗?

根据你们的论述和我的批注,你们能举出当代社会中哪些守“礼”的例子吗?

 

 

 

 

撰稿人/图片:邢静雯

初审:李璐琳

排版:邓渝

终审:李娇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