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关注学界热点,提升自身素养——记通识教师参加“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4-11-29 浏览量: 编辑:喻洁

11月18日至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联合国国际机构代表,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代表参会研讨。重庆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王浩老师以嘉宾身份受邀前往。

会议开幕式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指出,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一部世界文明史正是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探索的历史,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各个文明体,共同缔造了人类人权文明的丰富形态。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度契合,不仅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厚植了深沉的历史底蕴,而且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普遍智慧。

在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前特别程序机制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培修提出,人权关乎所有人,已经成为每个社会以及国际上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国理解人权作为治国之道中的道德指南针的力量和价值。中国成功实现了脱贫工作,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人权首先是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说,包容开放的儒家思想对现代人权理念是敞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人权机制的新发展和新理念,不仅与儒家思想融通契合,而且反映了儒家精神的现代愿景。放眼世界,强调社会意识和责任观念的儒家文明,为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人类人权文明形态,提供了有益的多元视角和智慧源泉。

在平行分论坛讨论环节,与会专家继续围绕中外人权文明历史比较、经史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子部集部中的人权理念、律令典籍中的人权理念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与会专家认为,“人权”作为一个现代概念,虽在中华典籍中未有相应表述,但中国传统思想并不缺乏“人权”理念及相关实践,在当今的文明对话中,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对人权问题的讨论。

此次“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人权领域、国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相聚,共同探讨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方略、制度和历史经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全人类未来人权事业的发展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理念将起到重大作用。

参会感想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的发言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第一,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展示了以传统文化重新理解现代观念的可能,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可能路径。第二,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对现代西方的概念进行再解释,因为这不是对时代的追思,更不是希望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时代,而是为了传承我们两千余年来不断积累的文化瑰宝、思想财富。第三,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对人权问题的讨论中,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言说,不能只以西方文化的理解为标准,由此造成世界格局中的人权对话,只是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对话,即不同民族和国家用着西方的人权理论、西方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对话,这种状况不是文明间的对话。第四,在教学之中,应当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这既是对学生人权的尊重,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王浩



图文:王浩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