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通识教学部主讲《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单旭燕老师与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罗菊老师联合开展了一场双师授课。两位老师以“重庆的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为主题,结合理论解析、案例研讨和职业能力素养培养,为75名大二同学带来了一场兼具宏观视野与实践指导的课堂。

课前,两位老师就第三章《认识城市:重庆的经济发展》展开探讨与分析,结合学生的兴趣,围绕重庆的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进行了充分准备。单旭燕老师从历史经济地理的角度,梳理了重庆的产业演变脉络,而罗菊老师则聚焦于重庆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精心设计了课件内容。这种定制化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庆的经济格局以及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重庆产业与企业探析”环节,张锦瑞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了专题陈述。该小组结合课程知识点,以长安汽车和京东方(重庆)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这两家企业的产业布局、技术发展以及对重庆经济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对比传统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转型路径,展示了重庆产业升级的动态变化。张锦瑞小组的案例分析引发了同学们的广泛讨论,大家对重庆的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地认识。罗菊老师在点评中指出:“张锦瑞小组选择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好地反映了重庆在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领域的产业优势。”

单旭燕老师结合纪录片《扬帆——重庆经济发展实录》,引导同学们分享对重庆的印象以及对重庆经济和就业的认知。同学们提到,重庆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人才吸引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罗菊老师则对重庆的产业与专业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重庆的三大支柱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18条重点产业链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单旭燕老师继续从重庆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并组织各小组围绕重庆的就业、人才、企业、产业和重要品牌等进行深入讨论。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分享了对重庆就业前景和岗位需求的认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随着重庆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PLC编程和电力系统仿真能力将成为就业的关键技能;轨道交通智能与控制专业的学生则对标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认为掌握CBTC信号系统原理是未来就业的必备技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关注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方向,认为考取机械工程师认证将为就业加分;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长安深蓝等本土品牌的新能源转型趋势,提出电池管理系统(BMS)技术研习的重要性。

罗菊老师以“重庆产业格局与专业关联全景”为核心,针对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智能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热门专业,深入解析了重庆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她指出:“新能源汽车研发、智能交通运维、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将成为重庆未来的就业增长点。”罗老师还通过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案例,展示了创新研发、生产技术、售后服务等岗位的晋升路径。此外,她强调:“跨学科协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技能竞赛+证书考取”的立体化提升策略。”

两位老师总结了将专业知识与城市产业趋势相结合的重要性。单旭燕老师强调:“学生需要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罗菊老师则通过重庆的产业布局与人才需求,解析了在数字重庆建设发展中,学生职业规划与重庆的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广阔前景。这种融合历史纵深与产业前沿的课程,不仅让学生对重庆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附学生感想
通过聆听罗老师的讲解,我对本专业的核心概念与应用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两位老师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让我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更多的认知。此次课程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专业理解上的不足,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争取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班薄晔
在本次双师授课中,罗老师对重庆产业格局与专业关联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了更清晰的展望。通过对重庆“33618”现代产业体系的探讨,我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与我们专业的紧密联系,也意识到跨学科能力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单老师从经济地理角度对重庆发展的解读,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未来,我将结合课程中提到的技能竞赛与证书考取建议,努力提升专业技能,为在重庆的就业发展做好准备。
——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班林鹏翔
撰稿:单旭燕、罗菊
摄图:罗菊、单旭燕、罗钦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