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书院风采 > 正文

1842期|书院印象:智能网联,时代弄潮——书院围炉夜话第三十二期

时间:2024-11-18 浏览量: 编辑:蒋东廷

为拓宽移通学子知识视野,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多领域的融合知识,由重庆移通学院教务处、书院部主办,智能工程学院、鱼城书院承办的合川校区书院围炉夜话第三十二期于11月13日在天空书院揽江厅·师生交流室顺利开展。本期活动着力于打破传统学科平台局限,由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交通专委会委员、重庆大学韩庆文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莅临活动现场,与工商管理教研室肖娜老师共话智能网联。

活动伊始,肖老师结合现场来自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专业特长,以“车路云一体化”为话题邀请韩教授开启本次分享。韩教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智能网联汽车,表示它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结合,具有智能化和网联化这两个要素。而车路云一体化的运用,旨在打破智能网联汽车的孤立状态,实现人、车、路的连接。

提到智能汽车,现场师生迅速联想到“自动驾驶”这一热门功能,韩教授先为大家阐述了自动驾驶等级的分级情况,提醒大家自动驾驶均存在安全隐患,即使拥有顶尖技术的车辆,在营销过程中也会有产品信息差,不可过度依赖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随后韩教授以“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平台为例,分析当前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模式所需要面临的挑战,认为它在交通秩序管控、算力成本、运营模式上都还不具备全面商用条件,比起大规模商用出行,自动驾驶技术更适合特定场景使用。

结合数字时代的发展特性,肖老师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化问题提出疑问,认为当下用户数据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对此,韩教授表示数据安全对于汽车行业一直是敏感问题,无论用户还是汽车制造商都会担心数据隐私泄露,因此只有涉及路测的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数据可以公开。

韩教授还向大家分享,早期某汽车厂家只通过调研车辆实际投入市场的使用情况及数据分析来优化系统模型,这种跳过出厂测试的行为导致多起事故发生,但随着时间与数据的积累,该品牌旗下的车辆数据模型有显著改进,因此数据模型的提升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成本来获取。韩教授随后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情况、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运营案例等方面与现场同学做细致分享,从就业角度启示大家:学习的任何技能都有用武之地,应依照兴趣在产业链上找位置,即便原有职位丢失,也能在链条上找到其他合适岗位。

在师生交流环节,有学生针对汽车与驾驶人的关系提出疑问,请教韩教授“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发展,未来对于驾驶人是否会有新的考核和管理制度的诞生”,韩教授认为,智能驾驶只是作为人类驾驶员的一种替代方案,所以对人类驾驶员的要求依旧是存在的,主要在于对驾驶员的认知要求会有所变化。

对于L3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有老师认为涉及科学伦理问题,邀请韩教授探讨“智能网联汽车会先保护驾驶者还是先保护行人”的底层逻辑。韩教授通过举例德国某汽车公司曾针对来自不同宗教、肤色、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进行伦理研究,认为从伦理学角度开展此类工程成本高昂,且难以得出明确、普适性的结论,不同国家的伦理判决标准也差异较大。关键点在于做行人意图预测时不好准确把握,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灰色地带,最后该公司给出的“尽量选择别撞人”结论虽看似简单,实际也较为明智合理,但韩教授认为在智能网联车辆的伦理问题上,人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发掘。

对于智能化时代的生活方式转变,肖老师提出除了智能车辆以外,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服务。对此,韩教授认为“网联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智能家居很容易被入侵,大规模普及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呼吁可以减少一些非必要的设计和选择,在考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实际需求情况。

本期书院围炉夜话,我们和两位师长就智能网联展开深度研讨了解到如何在传统交通和城市管理中融入智能科技,也思索着怎样在智能网联时代突破固有模式。智能网联绝非简单的“模块拼接”,而是一个多元的、人类与网络协同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希望在智能网联时代,我们一直能保持求学心态和钻研精神,不断探索行业创新,借助跨学科的知识力量帮助未来更好地生活




撰稿:何越、杨雅涵、李光炜秋

拍摄:陈佳妮、高聆玲

鱼城书院、智能工程学院联合供稿

书院部转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