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西方哲学史》课程组的李汶陕老师与王浩老师于11月8日下午,带领10名同学一同前往“未来人类纪”艺术展现场,在一场艺术与哲学相碰撞的旅途中,共同沉思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类通过科技创新深刻改变了当下世界,同时,这些变化又将持续影响人类未来的存在方式、生活面貌、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为人类文明带来诸多新挑战。“未来人类纪”艺术展即是以此为主题,展现艺术家对人类文明之未来的创思。

在正式参观之前,李汶陕老师先为大家讲解了本次展览的主题,介绍了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都是围绕着“科技对人类文明现在与将来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的创作,启发大家结合课堂所学,对展馆内的展品进行解读。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无不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感到惊奇,一号展厅中艺术家缪晓春的《陀螺舞》系列作品,通过隐喻和多重叙事的数字人体的构建,引发了同学们对人类未来生存状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艺术家刘展的作品《联合制造》则通过对“物性”的研究与转换,用充满商品与消费质感的作品“货架”,揭示了在数字与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们欲望的放大和“商品拜物教”的控制现象,这也引起了同学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二号展厅中,艺术家童昆鸟的作品则是集绘画、机器装置为一体的创作实验。他试图展现一种未来状态下的“人机结合”之可能性的画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幽默、戏拟和解构风格的未来世界,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相互交流着自己对眼前作品的理解。

展览的最后,艺术家张振的《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则以其深刻的思辨和预判,对未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科技存在状态和社会生长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的作品有如未来剧场般,展现一种被信息与科技时代洗礼而又落寞后的场景,不仅提示了信息社会和数字时代对当代人的禁锢与控制,也警示我们也许所有的场域都将被科技与信息所占据。这带给了同学们不小的冲击,一方面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另一方面却又可能加速人类的异化,这不禁让同学们开始思考应当如何避免这样一种可能的命运,这一刻同学们也真实地感受到哲学不仅仅是纸上空谈,正如课堂上老师所讲,哲学的关怀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

学生感悟
未来人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预知,因此只能靠想象。想象离奇荒诞的“陀螺舞”,屏幕中的人始终在运动,且每一个动作都留下了轨迹,这些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动作没有意义,好似只是为了表示,因为我不停的运动,所以我继续活着;想象未来人机结合的存在,或许人类也像机器人一样被制造,被操控,没有自己的意志,所有的意志由我们所不知道的操控,或许未来人类的肉体与科技、动物、神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人体构造;想象除我们人类认知以外的世界,如牛会根据人手所操控的一颗草莓而变脸一样荒诞,如星球围绕着一头牛而转动一样离奇。未来是无法预知,想象是不设限制,抛开我们已有的认知,我们所看到的是艺术家们所设想的未来世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只不过是靠想象罢了。
——22级资产评估2班王芳芳
在参观之前,我曾担心自己会因艺术成分过高而难以理解这些作品的深意。然而,当真正置身于展览之中,我才发现,即便有些内容初看晦涩,但它们却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未曾触及的思维角落,极大地开拓了我的想象力。这些作品引领着我突破常规认知的束缚,去大胆畅想未来人类可能会有的各种形态与生活方式。
此次展览,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当下的我与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与展望。通过这些多元的艺术作品,我看到了未来人类发展的诸多可能性,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那些曾经在艺术家笔下、在展览中所展现的奇妙构想,能够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无疑是一场极具意义且令人难忘的艺术盛宴,让我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也对未来人类的际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期待。
——2023级自动化2班倪钦源
撰稿:王浩
摄图:李汶陕、王浩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