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两点,重庆移通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于远景学院电影室1顺利举办“影教风华,赛启新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本次竞赛旨在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为迎接我校合格评估工作夯实教学基础,彰显“以赛促教、以教启思”的育人理念。
此次竞赛由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彭可老师、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主任黄延果老师及远景学院李欢老师担任评委,电影评论中心符合参赛资格的14名青年教师均积极参赛,围绕电影理论、视听艺术与人文通识展开教学展示,部门全体教师到场观摩学习。参赛教师准备充分,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每位参赛教师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现出了电影评论中心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此次竞赛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部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竞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及优秀奖8名。何雨恒老师荣膺一等奖,郭慧阳老师、黄俊霖老师荣获二等奖,力冬梅老师、吴安诺老师、颜海老师斩获三等奖,陈敏、陈霞、邓丽娟、黄娟、廖梦航、马中福、唐秋冀、于上8位教师获评优秀奖。获奖教师们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教学设计以及生动的课堂表现脱颖而出,彰显了电影评论中心青年教师的卓越风采。此次竞赛不仅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他们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的一次全面展示。


本次竞赛中,参赛教师以多元视角诠释电影通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陈霞老师以《罗拉快跑》为范本,抽丝剥茧解析蒙太奇对电影时间逻辑的重构,其严谨的论证链条展现理论教学的思辨之美;吴安诺老师通过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意象谱系,揭示色彩符号的情感承载功能,温柔细腻的讲授赋予美学理论以人文温度;唐秋冀老师以经典台词为切入点,系统阐释电影声音的三重表意系统,幽默的互动设计激活课堂活力;力冬梅老师通过盖茨比成长档案的文本细读,构建文学形象分析的跨学科方法论框架,沉稳的教学姿态彰显通识教育厚度;何雨恒老师将《奥本海默》配乐的情绪制造机制与我国核政策解读相融,实现专业性与思政引领性的有机统一;颜海老师对《嫌疑人X的献身》中“蜂鸟”、“技师”、“车辆”等重复符号的破译,凸显视听语言分析的精准性与创新性;廖梦航老师借《降临》叩击语言哲学内核,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串联科幻叙事与认知科学,展现跨维度知识整合能力;黄俊霖老师重点剖析小说与电影的深层关系,为跨媒介叙事研究注入方法论新思;马中福老师从观看的维度切入,以信息茧房批判重构电影通识课的认知价值,赋予导论课以思想启蒙高度;陈敏、邓丽娟老师分别从改编策略与身份解构视角深耕《让子弹飞》中的人物形象,形成经典文本教学的创新范式;黄娟老师通过库里肖夫实验演绎蒙太奇原理,互动式教学让抽象理论具象可感;郭慧阳老师以量子纠缠喻指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关系,举重若轻的类比式教学打通艺术媒介壁垒。




教师竞赛环节之后,评委老师们对此次比赛给予了高度认可,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主任黄延果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参赛教师“专业性与多元性并重”的教学特色,同时建议进一步融合AI技术工具与学习通平台,强化“课程思政的浸润式设计”。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彭可老师总结强调:在合格评估关键之年,教师需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精细化教案设计、精准化知识传递及深度化思维引导,打造兼具智识高度与育人温度的通识课堂。彭老师特别指出,在AI技术革新背景下,电影通识教育应突破知识传授边界,着力培养学生穿透银幕的批判性思考力,实现从观影到观世的认知跃迁。





此次教学竞赛既是电影评论中心迎接合格评估的标志性实践,更是深化通识教育改革的关键落点。通过14场特色鲜明的教学展示,系统检验了电影评论中心“专业深度+通识广度+思政温度”的三维育人目标。参赛教师对AI技术工具的探索、对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预设,均指向未来教育“知识传授-价值塑造-思维锻造”的融合趋势。正如彭可主任所言,当课堂从电影解读升维至现实观照,当教师从技术运用者进化为思想引渡人,通识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打破认知边界的破壁之力。

撰稿:陈霞
摄图: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