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去看待问题,3月26日上午10点,通识教学部的陈明波老师与电影评论中心的力冬梅老师在9403教室联袂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课程。本次课程以经典电影《沙漠之花》为媒介,通过哲学与电影学的跨学科对话,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探讨女性主义议题,展现了沉浸式课堂的独特魅力。

课程伊始,力冬梅老师从电影艺术的专业视角,带领学生回顾了《沙漠之花》的剧情脉络和重要经历:这部改编自非洲超模华莉丝·迪里自传的电影,讲述了一名索马里女性从遭受割礼迫害到成为国际模特并投身反割礼运动的传奇经历,导演通过华莉丝的三次“出走”——逃离包办婚姻、逃离索马里、逃离沉默——构建了女性自我救赎的叙事框架。并且,力冬梅老师进一步指出,“电影中沙漠与都市的空间转换,不仅象征着主人公华莉丝的人生轨迹,更隐喻着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这种视觉化的表达让女性主义的议题变得可感可知。”
随后,力冬梅老师通过分析影片中的镜头语言、色彩运用和叙事结构,深入解读了导演是如何通过视听艺术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门’和‘镜子’的意象值得玩味:华莉丝每一次推开新世界的门,都伴随着传统枷锁的断裂,这种视觉符号正是女性打破性别桎梏的生动写照;而‘镜子’的意象,则象征着女性从被动‘被观看’到主动‘自我认知’的觉醒过程。”力冬梅老师的解读引发了学生对电影的重新思考,让他们明白了各种隐喻符号在电影中的意义和作用。

陈明波老师通过哲学的视角,以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框架重新审视影片中的性别议题。他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无知之幕”的设定:“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将成为男性还是女性,会如何设计性别制度?”这一提问立刻引发全场沉思,随后学生们便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都试图设计出一套对男女都公平的制度。
接着,通过对比索马里部落习俗与现代社会规范,陈明波老师指出:“割礼这种针对女性的系统性暴力,显然无法通过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的检验——它既违背了基本自由的平等性(第一原则),也未能使最不利者(女性)获益(第二原则)。”
最后,陈明波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自由与文化的冲突”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辩论,有学生质疑:“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如何避免对压迫性传统的妥协?”;也有同学反思道:“华莉丝的遭遇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是固守不合理的传统,而是确保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被侵犯。我们不能因为‘多数人认同’或‘历来如此’就默许不公正的存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和讨论,陈明波老师则引用罗尔斯的原文总结:“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

课程尾声,两位老师对本次双师授课进行总结。力冬梅强调:“艺术的力量在于唤起共情,而共情是改变的开始。《沙漠之花》的价值不仅是揭露苦难,更是展示女性生命的韧性。”陈明波则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总结:“真正的解放是让每个个体——无论性别——都能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自由发展。”

学生感悟
在本次双师课堂中,力冬梅老师以专业的电影解析方法,带领我们深入剖析《沙漠之花》的叙事结构与影像语言,让我学会如何从视听艺术的角度理解电影的魅力;而陈明波老师则从哲学层面解读影片,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人性思考,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通过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明白,《沙漠之花》不仅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份关于抗争与觉醒的社会正义宣言: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不仅要做思想的觉醒者,更要做行动的践行者。
——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班 王晓娟
首次体验到双师课堂的魅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两位老师风格迥异却又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当一位老师以温润细腻的讲述带我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时,另一位老师则以富有激情的表达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这种教学节奏的巧妙转换,不仅让课堂充满张力,更让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思维跃动。这种集思辨与情感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深化了知识理解。非常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富有创意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的学习之路更加生动而深刻。
——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班 候元圣
撰稿:陈明波
摄图:陈明波、力冬梅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