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双师授课】记《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堂双师授课

时间:2025-04-06 浏览量: 编辑:喻洁

为深入探讨基因编辑议题,激发学生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融与创新.近日,通识教学部《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程教师向小雪邀请钓鱼城科幻学院《科幻与想象力》课程教师吴舒在天空303教室进行双师联动,通过现实案例、科幻叙事与哲学思辨的碰撞,引导学生直面基因技术发展中的伦理挑战。

现实叩问:从猪肾移植到身体密码破译

课堂以“3月12日全球第五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新闻事件切入,向老师通过“基因编辑是什么”“天赋基因是否存在”等接连追问,促进学生对基因认知的深化。在“身体密码破译”互动环节,学生通过大脑优势测试、关节柔韧度实验亲身体验基因表达的多样性,进而理解基因检测技术的社会应用边界。“技术仅服务于医疗吗?”这一问题的抛出,成功激发学生对基因编辑工具属性的深度反思。

科幻叙事:虚构设定映照现实困境

吴老师以《千钧一发》、《蜘蛛侠》、《尤金》等作品中的基因强化桥段为镜,剖析科幻作品中“单一或多维度突破人类极限”的叙事逻辑。当学生沉浸于“黑寡妇基因改造”“豹人异化”的奇幻想象时,向老师借助两对夫妇“是否选择失聪基因婴儿”的真实生物学案例,将课堂拉回现实。这种“幻想-现实”的认知对比,促使学生重新审视技术应用中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学习通实时数据显示,91%的学生对“完美人类”概念提出质疑。

未来推演:思想实验锚定伦理坐标

课程高潮聚焦“What if”思想实验,各小组分别推演基因编辑普及后的社会图景。学生从职场基因歧视、家庭代际冲突、国家政策规制等维度展开激辩,吴老师引入霍金“技术失控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警示,向老师则借刘慈欣“未来如暴雨”的隐喻,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加速度下的伦理响应机制。通过复盘2018年贺建奎事件,双师共同提炼“技术不可逆,伦理须先行”的共识,并以康德“人是目的”的哲学论断为课堂画下理性注脚。

本次课程通过“案例导入-文学解构-未来推演”的三阶设计,以“技术认知-伦理思辨-实践创新”为教育闭环,在科幻叙事与生物科技的交织碰撞中,引导学生既洞见基因剪刀的技术密码,更触摸生命独特性的价值。我们将持续深化双师协同育人模式,培育兼具人文温度、伦理自觉与创新锐度的复合型人才。



撰稿:向小雪

摄图:黄晓艳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7